欢迎登录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商都县 > 大事记

商都县之人口源流

发表时间:2017-01-09 19:15:35来源:《商都县志》 保存打印关闭

一、古代

商都县的人口发展源远流长。

经考古发现和有关资料表明,在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当为商都地区人口的渊源。

(一)宋代以前人口

1990年,内蒙古自治区考古专家在章毛勿素乡发掘出原始社会4人合葬墓1处(即风旋卜子二号遗址),遗址中出土了人类化石、动物化石、陶器、石器等众多随葬品。据此认定,早在新石器时期,今商都境内即有人类繁衍生息。他们从事着简单的狩猎和采集等原始生产劳动,为当地创造了最古老的文明。

此外,县境内还发现了1处秦长城遗址,这从另一个侧面为商都地区早期的人类活动提供了证据。

当时的人究竟属于哪个民族?因无资料记载难以稽考。

(二)辽金元时期人口

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高勿素乡霍家村的5条灰堆中,发掘出首饰、铜印、铜锭、泥像残臂和被火烧过的椽子等大量文物。此为辽、金时期的一处古村落遗址,后或毁于战乱或堙没于大火,其居民因无以聊生流离他方。

之后,县境内又陆续发现了辽、金、元时期的古村落遗址123处和古城遗址7座,有发掘出的大量文物证实,今商都在这一历史时期是兵家必争之地,人口活动趋于频繁。另由出土的户印证实,其时,商业活动初露峥嵘,并由此带动了人口的聚集。

辽、金、元时期,今商都地区的人口相对集中但密度不大,居民多数为契丹、女真(原名肃慎,后金皇太极当政时改为满族)和蒙古等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他们当为今商都县人口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

(三)明、清时期人口

明代前、中叶,今商都境内的居民为北元政权所统辖的察哈尔万户蒙古人。至末叶,因烽烟迭起,干戈扰攘,不少察哈尔万户蒙古族居民流向他方。

清朝乾隆年间设置商都牧场,今商都地区人口开始回升,其居民十之八九为察哈尔总管八旗蒙古人。察哈尔总管八旗蒙古人除为清廷牧养牛羊和军马外,还承担征兵参战、边境驻防、台站供役等劳役负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王朝曾从察哈尔蒙古人中遴选大批兵丁开赴新疆驻防,这些人从此离乡背井,永世不返,导致今商都地区人口锐减。

二、近现代人口

光绪末年推行移民垦边政策,最初,“汉人移此垦荒者仍十不见一”,后历30年,领垦者与日俱增,今商都地区由此衍生出一支汉民族的源流。

民国4年(1915年)设立招垦设治局暨民国7年(1918年)建县前后,商都地区一时成为塞北“要发财,上七台”的农垦热点,前来领垦的移民绝大多数为张北、陶林(现察右中旗)、兴和以及阳高、天镇、应县、浑源等冀、蒙、晋周边地区的汉民。期间,境内人口源流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一,“蒙古人以游牧为业,受垦种之影响,(见)水草较稀,遂渐移他处”。民国14年(1925年),商都地区共有蒙古人1092户,4667人,大小喇嘛579人。到民国36年(1947年),蒙古族人口下降为164人,另有回族51人,加起来占总人口的0.16%。

第二,“垦种汉人因与蒙古人共处,不无近朱墨濡染,一遇荒歉,则弃地他往”,这说明,该时期汉移民流动性很大。民国14年(1925年),商都县始有户籍记载,当时,全县共有居民11495户,62299人,其中汉族人口占98.4%。民国15~18年(1926~1929年),因遭大旱造成人口严重流失,下降为5.8万人。延至国民23年(1934年),因年景转丰,全县人口在迁出户纷纷复土归流中又增至7.2万人,其中汉族仍占据多数。

第三,日军侵占商都后,不少民众因不堪忍受异族之奴役蹂躏和兵匪扰患,或迁回故里,或流离他乡,致使县内人口又一次回落。民国26年(1937年),全县共有86285万人,比民国25年(1936年)减少了5044人。

民国34年(1945年),日本侵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县内人口不断增加,到民国37年(1948年),共有32562户、149986人,其中,汉族人口在全县人口中继续处于占多数的地位。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