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岁岁年年,揭开历史的尘帷,驻足苍茫的古原,我们仿佛感觉到了生生不息的各民族于历史长河中游弋繁衍,仿佛听到了于金戈铁马,猎火狼烟之中传来的鼙鼓声声,仿佛看到了乌兰察布大地上演出的一幕幕历史话剧。
远古时期,乌兰察布山地“森森极盛”,故《史记》谓居此之民族为“林胡”。秦汉以来,到17世纪末一直还是山西木材的供给地之一。据史料记载,历史上这里曾是“草过于马背,择水而栖,择沃而耕,水草肥美”的优良牧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乌兰察布草原风光的真实写照。
乌兰察布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各兄弟民族杂居的地方。各兄弟民族用辛勤的汗水,共同创造了这里的文明。同时,各民族人民在同历代反动势力的斗争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远的不说,在近代,就有波及到玫瑰营一带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时丰镇的“小状元”起义,给这里的各兄弟民族播下了反帝、反封建的种子。抗日战争前夕,又有震惊中外的1936年红格尔图战役、百灵庙战役;抗日战争中,我党我军建立的抗日根据地和在全市境内开展的敌后游击战,更使这里名扬四海;解放战争中,著名的集宁战役,就发生在今乌兰察布市集宁区。
独特的文物古迹,是乌兰察布悠久历史的见证。这里,出土过具有重大科研价值,距今900余年仍保存完好的契丹女尸;有成吉思汗三太子窝阔台创业的事迹,还有解放战争时期“军调”三人谈判小组代表驻地、老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等。
战国时,乌兰察布的大部分区域是赵国和匈奴的领地。秦并六国后,又在原来这里的赵地设置云中郡、代郡、雁门郡。秦亡后,匈奴趁中原地区楚汉相争,无暇它顾之机,大举南进,这里的大部分地区为匈奴所占有。西汉时,匈奴还在今天的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内,建立了最高的政府机关 —— 中部单于庭。北魏前夕,拓跋、鲜卑在盛乐(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土城)设立北都,建立代政权,续据匈奴故地。隋唐时,突厥又在今和林格尔境内建大利城进行管辖。以后的宋、元、明、清历代,这里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女真、鞑靼、瓦剌、蒙古相继生息之地。把这块北方各民族世代生息繁衍的地方正式命名为乌兰察布,是从清朝天聪年间开始的。据《绥远通志》记载,乌兰察布得于蒙古语“乌兰察布”一词,即为 “红山口”之意。“红山口”在归绥城(今呼和浩特市)东北25公里的大青山脚下,历史上为重要军事要塞。所辖六个部落旗于一定时间常常会盟于乌兰察布一地,接受清廷派来的钦差大臣的检阅和听取皇帝的诏命,将会合处的地名冠之为盟。清天聪六年(公元1633年),四子王部落、乌拉特前、中、后三旗、茂明安部落、喀尔喀右翼部落(即达尔罕旗)等六个部落首次会盟于乌兰察布,故有乌兰察布盟之称。
从天聪年间到康熙初年,乌拉特部(原作乌喇特,后分为前、中、后三旗)、茂明安部、四子部落、喀尔喀右翼部(后为达尔罕贝勒旗)分别自呼伦贝尔草原和漠北归附清朝,后陆续编成6个札萨克旗,实行盟旗制度,正式确立了乌兰察布盟(经我们考证首次会盟地应在今四子王旗东八号乡八音敖包),其辖区范围一直到1945年4月才发生了重大变化。1657年(康熙十四年),察哈尔右翼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由东北义州一带移牧于今乌兰察布盟东部地区,(此四旗1948年前后称绥东四旗,1949年建绥东四旗办事处,1950年改正红旗为东四旗中心旗,镶蓝旗、镶红旗为镶红、镶蓝联合旗,1954年撤销,新建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划入平地泉行政区,1958年划归乌兰察布盟。)后于1750年(乾隆15年)至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又先后设置了归化,萨拉齐、托克托、清水河、和林格尔、丰镇、宁远(1913年改为凉城)、兴和、陶林(1954年撤销,划归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武川厅。
1912年国民政府将上述各厅改为县;1919年设置固阳设置局,1926年改固阳县;1920年析置平地泉设置局,1949年设平地泉行政区(辖集宁、和林格尔、包头专区和绥东四旗办事处),1954年土默特旗也划该区;1921年析置招垦局,1923年改为集宁县;1945年析置龙胜县,1952年改卓资县;1949年由武川县析置武东县,均属平地泉行政区。各县与各旗并存,蒙汉分治。1954年将固阳县划入乌兰察布盟。1958年固阳县划入包头市,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1952年合并)划入巴彦淖尔盟。同年,武东县撤销,划归四子王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和卓资县;萨拉齐撤销,划归土默特旗和包头市。195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平地泉行政区,所辖地区划归乌兰察布盟。其实,乌兰察布盟辖6旗8县1市,即四子王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1952年由达尔罕旗与茂明安旗合并而成,今简称达茂联合旗或达茂旗)、土默特旗(1965年分为土默特左、右两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丰镇县、凉城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托克托县、卓资县、武川县、兴和县与集宁市。同时,盟公署所在地由固阳迁到集宁。以后乌兰察布盟建制的变化为:1962年,河北省商都县划归乌兰察布盟;1969年锡林郭勒盟化德县、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右旗划归乌兰察布盟;1971年,土默特右旗划归包头市,托克托县、土默特左旗划归呼和浩特市。1980年,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又划归锡林郭勒盟;1995年12月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划归呼和浩特市;1996年1月,武川县划归呼和浩特市,达茂联合旗划归包头市。
历史走入20世纪90年代,乌兰察布这片古老的土地迎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风起云涌为祖国北部这块神奇的土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乌兰察布的历史辟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我们相信,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的各族人民,一定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乌兰察布的历史上添上浓重的一笔。
2003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22号):撤销乌兰察布盟,设立地级乌兰察布市。
(1)撤销乌兰察布盟和县级集宁市,设立地级乌兰察布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集宁区乌兰察布西街。
(2)乌兰察布市设立集宁区。以原县级集宁市的行政区域为集宁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恩和大街。
(3)乌兰察布市辖原乌兰察布盟的四子王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卓资县、凉城县和新设立的集宁区。原乌兰察布盟的县级丰镇市由自治区直辖。
目前,乌兰察布市辖集宁区、丰镇、兴和、凉城、卓资、化德、商都5县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4旗共11个旗县,213个乡镇苏木,10个街道办事处, 1826个村民委员会,204个居民委员会,8244个自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