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旗县动态 > 集宁

集宁市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

发表时间:2018-05-13 11:44:12来源:《集宁市志》(第六编 第二章 第一节) 保存打印关闭

一、私营工业企业发展概况

民国25年(1936年),集宁最早资本最多的工业企业是打蛋厂,有工人200余人,多为女工、童工。另有其它手工业百余户,以皮革业为最佳,每年营业额最多达万元,最少者千元。

民国28年(1939年)日伪统治时期,日军出于长期侵占集宁之目的,由蒙疆株式会社在平地泉(集宁)创建了发电厂。厂址建在当时城东北侧,即今乌兰察布盟电业局处。全部占地7000平方米。建厂初期,投产的是德国产西门子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第二年又安装了三菱幅流汽轮发电机,容量2×625千伏安,和1台美制500千瓦快装汽轮发电机。后装的两台机因故均未正式投产。全厂共50名工人,由日本人主持一切事务。民国35年(19469月),由国民党接管。

民国29年(1940年)10月,日军为了解决给养,在桥西修建面粉厂。面粉公司大楼占地约376平方米,高21.7米,主楼7层,初建时因基础不牢倒塌,第二次用了大量的钢筋水泥,经一年时间竣工。公司的管理人员全部由日本人负责。小麦全部由机械加工完成,这是集宁最早的机械加工业。民国31年(1942年)9月,因管理不善起火,大楼内因是木结构,全部烧毁。大楼只剩下该楼体框架,从此再未修复生产。

集宁的手工业主要以铁木工业为主,以生产农民生产、生活用具为主导产品,为周边地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生产经营者都有自己的铺面,但规模很小。由于是根据周边旗县农民季节性生产的需要进行生产,所以,铁木业生产也是季节性生产,产量相当低。

1949年,集宁共有从事铁业生产的个体手工业46户,从事木业生产的46户,大多数生产者都是自己动手,雇用徒工12名。铁工业从业人数70余人,木工业人数78人,平均每户不到2人。铁业生产共有资金3 067 500元(旧币),每户平均60余万元(旧币);木工业生产共有资金49 580 000元(旧币),每户平均104万元(旧币)。从下表可看出资金50万元(旧币)以下的个体手工企业占比重较大。资金少、力量小,是当时手工业的显著特点。

 

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jpg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家对民族工商业实行保护政策,个体手工业得以复兴。1949年,集宁县城关区个体手工业(包括私营10人以下手工业)共有165户,从业人数320人,总产值27.864万元。其中,以加工生产资料为主的26户,加工消费资料为主的139户;加工金属材料的20户,陶瓷制造业1户,木材加工业18户,柳制品业5户,纺织业13户,缝纫业44户,皮革制品业7户,食品加工业36户,印刷业3户,其它行业18户。

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到1952年,平地泉镇的个体手工业(包括10人以下手工业)总数增加了76户,从业人数1067人,总产值115.067万元。随着国家对个体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从1952年下半年起,个体手工业逐步加入同行业合作社(组),向集体企业转变。当年,手工业合作社(组)只有1个,从业人员19人,总产值0.061万元。

二、私营工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1954419日,平地泉镇召开第一次手工业代表会议,出席会议的有鞋业、铁木业、成衣业等手工业业主、农牧民等方面的代表,会议协调了劳资、行业之间的各种关系,达成有关协议,为平地泉镇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到来,平地泉镇的手工业社组不断增加。195410月,成立了制鞋业生产合作社,社员32名,股金3200万元(第一套人民币),入社费320万元;195412月,成立了洋铁业生产合作社,社员23人;19552月,已有铁木业、缝纫、鞋业、洋织4个典型社,共有社员126名,产值226 623万元(第一套人民币)。截至1955年末,平地泉镇共有手工业企业562家,其中:手工业社组12个,从业人员267人,手工业个体536个,从业人员1052名。

1956年,全镇的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掀起了高潮。为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平地泉镇专门成立了私营企业改造办公室,下设建社工作组。1956125日正式开始工作,仅用了4天的时间,到29日,全镇就有1083名个体手工业者报名入社。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建社工作基本完成,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98.8%的个体手工业人员参加了合作社。共建立合作社14个,生产小组3个,从2月底开始陆续进入集中生产。

1956年末,全市的个体手工业,仅存28户,从业人员40人,产值4万元;工业社组20个,从业人员1297人,产值332.2万元。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