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城镇乡村,熟人遇在一起,总是互相打招呼并致问候。早晨遇见时,常说“早早儿的!”或“你早!”,中午遇见时,常说“吃饭了没有?”,晚上遇见时,说“还没睡哩?”等。
长时间未见面的人,见面时互相握手,常说“这几年你身体可好?”“你工作的不错吧!”等等,这些礼节多见于干部工人中。
借问之礼,土改时常称“老乡”。一般,问路之人借问,比自己父母亲年龄大的,称“大爷”“大娘”,比自己父母亲年龄小的,称“叔叔”“婶婶”,比自己年龄大的称“大哥”“大姐”,比自己年龄小的称“小兄弟”或“小妹妹”,遇见工人或司机时,常称“师傅”。
县境内的农村女子出嫁数年内,端午节多住娘家,中秋节前必须返回夫家。秋末冬初也为住娘家的时期,过腊八则回夫家,熬年时也必须在夫家。妇在夫家,对夫弟称“小叔子”,叔嫂间可以互相嬉闹,很少拘泥。对夫兄称“大伯子”,他们间界限很严格,过去往往授受不亲,现在不讲究这一礼节,只是不能互相嬉耍,临丧互不相哭。平常生活中,妇女也有许多禁忌,如宾客启行后,屋内不即行扫除,以防对宾客不礼貌,烧水做饭时,一般不夹烧鸡毛、蒜皮、葱皮,开门倒水一般不朝着来人或去人。在农村,由于传统的观念,妇女一般操持家务,诸如打扫家、做饭、洗衣服等都是她们的工作。在城镇,一般为男女共同操持家务,共同做饭、洗衣服等。
妇女生孩子,农村都请接生婆,而城镇有许多孕妇去医院生。谁家生了孩子,就在门首插一干草秸,上系红布,男左女右,以示临盆之喜。过了3天或7天,亲朋好友带上红糖、饼干、奶粉等食物,前去探望产妇,也有12天或半个月时去的。不过,探望产妇的均为女人,男子概不涉足,因为传统观念认为,男人去探视产妇,就会冲了他们的运气。未满月时,外人不得进入产妇家,以防“踩着”婴儿,若不慎“踩着”时,须撕破自己的裤脚,可破此灾。产妇一般很少下地行走,更不能做营生,开始的几天内,只喝很稀的小米粥和红糖水,以滋气补血,此后,始吃挂面、鸡蛋,但整月内不得吃腥荤。满月这天,亲朋都来祝贺,带些婴儿服装、白面馍等礼物,以娘家人为多。小孩生下百日,称“百岁岁”,这天一些人家也要庆祝一番,以表长命百岁。到幼儿一岁生日时,还要过“生日儿”,邀集亲朋好友前来恭贺。
每年端午时,孩子胸前佩带用绸布和艾草编织的“绌绌”,以驱邪祛病。到12岁时,一般还要“圆生儿”,其规模不亚于婚丧嫁娶。老年人从60岁始,则要庆寿,如“60大寿”“70大寿”“80大寿”等,也有年年庆祝的。
居民建房在1949年前要请风水先生测算宅地。现在建房,则于上檩之际,燃放鞭炮,张贴对联,吊挂红布,称之“上梁”,上梁时要吃“上梁馍馍”。用泥裹抹屋顶,称为“压栈”,压栈这天要吃油炸糕,称“压栈糕”,是建房工程已告一半的标志。乡下建房压栈时,村民纷纷前来帮忙,也有围观的,吵吵嚷嚷,热热闹闹,亦为一大喜事。乔迁新居时,客人也来帮忙,主人同样设宴招待,有“搬家不吃糕,一年搬三遭”的说法。
无论城乡,每逢正月闲时,都要互相宴请,以交流感情,共乐新春。